“倘若你没计划持有一只股票十年,便不必考虑拥有它十分钟”。巴菲特的这句价值投资箴言,在上海实业控股(00363)的股价走势与资金流向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上海实业控股股价自2022年10月股价触及5.18港元低点后,开启上行通道,截至2025年8月最高上涨至15.32港元,期间最大涨幅达195.8%。资金层面的认可同样明确,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对上海实业控股持仓整体呈震荡上行态势,8月持股数量一度突破6400万股,持股比例升至5.9%。股价与资金的双重向好,本质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公司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长期投资者能够获得这样的稳健回报,首先是以合理价格买入具备长期价值的标的,当初布局上海实业控股的投资者,正是看中其多元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与稳定的分红预期,才抓住了这轮收益。其次是在长期持有中规避“噪声”干扰。所谓“噪声”,就是那些无法反映企业内在价值,却容易打乱理性决策的信息或因素。
近期,“噪声”来袭。上海实业控股披露的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4.76亿港元,同比下降8.6%;归母净利润10.42亿港元,同比下降13.2%。受业绩影响,上海实业控股股价短线跟随大盘调整。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若想守住长期持仓的信心,关键在于穿透营收利润双降的数据表象,理清数据背后究竟是动摇长期价值的风险,还是影响短期投资情绪的“噪声”。
非经营性因素主导短期业绩承压
据财报,上海实业控股上半年收入和盈利下跌,主要分别由于房地产业务交楼结转销售较去年同期减少,以及房地产存货跌价计提大额拨备及投资物业公允值减少。
房地产业务的周期性承压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上半年国内房地产行业仍处于“去库存、调结构”的转型阶段,企业交楼结转项目同比减少,同时基于审慎会计准则,上海实业控股对部分项目存货及投资物业计提合计11.5亿港元减值拨备,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减值属于行业共性动作,同期多家房企均因类似调整导致盈利波动。上海实业控股的应对已显主动,7月,公司通过出售泉州三项房地产资产回笼20.5亿元人民币,既优化了资产结构,也为后续聚焦核心区域布局腾挪了空间。
展望后市,尽管国内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房地产行业边际改善信号显现,但市场尚未显著回暖,上海实业控股房地产业务后续发展情况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公司管理层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将重点从两方面推进房地产业务发展:一方面聚焦核心城市的城市更新,重点在上海等核心区域积极寻觅优质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业务的资产管理能力与物业管理水平。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粤丰环保私有化带来的短期账面影响,是导致上海实业控股上半年利润下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上海实业控股旗下基建环保业务中,由于粤丰环保于2025年5月完成私有化,上海实业控股间接持有的全部4.75亿股粤丰环保股份以每股4.9港元的价格注销,并提前赎回可交换债券,本金、利息及提前赎回补偿金额合计约17亿港元,合计回收约40亿港元的现金。尽管本期因出售股权产生5683万港元亏损,但这一结果源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公司采用权益法记账,长期持有期间粤丰环保的业绩波动未直接计入利润,但也导致股权出售时的成本基数相对较高,从而产生短期账面亏损。
若抛开短期账面波动,从长期投资回报来看,粤丰环保项目的价值显著。上海实业控股管理层表示,自投资粤丰环保以来,公司通过历年分红获得的收益已超过初始投资的50%,叠加本次私有化回笼的40亿港元现金,整体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
这一投资案例充分体现了上海实业控股“长期布局、价值投资”的策略,即不追求短期股价波动收益,而是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获取稳定分红与资产增值收益,最终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公司通过处置资产回流现金,不仅优化了现金流结构,也为后续的业务拓展与分红提供了保障。
财务结构优化,稳定派息彰显长期信心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上半年,上海实业控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维持在285亿港元的较高水平。公司合理运用资金,重点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负债端,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有息负债降至585.1亿港元,较2024年底减少10亿港元;净负债比率由2024年年末的65.12%下降至2025年6月末的60.99%,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公司融资成本显著下降15%至8.75亿港元,这既得益于有息负债规模的缩减,也与市场利率下行、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密切相关。国信证券研报分析认为,随着国内及境外利率的进一步下降,上海实业控股融资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将进一步减轻财务负担,提升盈利水平。
充裕的现金流保障,为分红提供了稳固的“安全垫”,使上海实业控股高质量兑现股东回报。2025年中期,公司每股派息42港仙,与去年同期持平,派息总金额达4.57亿港元,派息率由去年同期的38%提升至43.8%。公司在业绩短期调整期维持分红并提升派息率,凸显其对股东承诺的兑现力度,也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自身业务前景的信心,为投资者长期持有提供了重要依据。
“周期互补”的业务生态,构筑抗风险护城河
上海实业控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在于不同业务板块的周期互补性,这一优势在2025年上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房地产业务周期性承压时,基建环保业务的抗周期属性,成为稳定盈利的“压舱石”;消费品业务以成长属性成为利润的增长引擎,从而形成“下行期有托底、上行期有增量”的对冲效应。这种周期互补带来的抗风险能力,是单一业务企业难以具备的,也为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分红与长期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
上半年,基建环保业务贡献分部净利润9.33亿港元,占公司业务净利润的92.2%。细分来看,上实环境作为公司水务环保业务的核心平台,上半年实现收入31.77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3.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上实环境盈利增长主要得益于融资结构优化,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2.5%。收费公路业务继续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上半年实现通行费收入10.19亿港元,净利润5.48亿港元,分别同比增长5.1%和0.5%。

消费品业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3亿港元,同比增长26.0%,占公司业务净利润的39.8%。其中,南洋烟草表现尤为突出,实现销量达74.6万箱,同比增长31.1%;实现收入12.73亿港元,净利润3.37亿港元,分别同比增长16.4%和20.0%。大健康业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1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118.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上药集团的优异表现,期内实现净利润8.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长期发展,上海实业控股有望借助多重政策机遇持续聚焦核心赛道,优化业务结构,实现业务的稳步增长与价值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水务环保领域,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领先的行业地位与丰富的项目储备,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双碳”目标下,环保基建行业迎来长期发展机遇,具备技术与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充分受益,上海实业控股在环保领域的布局,正契合这一长期趋势。
消费品业务将持续推进南洋烟草的海外市场拓展,尤其是免税渠道的布局,同时推动永发印务向烟包、药包、电子烟包装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大健康业务将依托上药集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培育新的增长极。
投资层面,公司通过处置资产回笼的现金,将为后续布局新的优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管理层表示,将继续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寻找基建、环保、消费等领域的优质投资标的,通过长期持有与精细化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股东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
综上所述,从2025年中期业绩来看,上海实业控股业绩虽短期受房地产业务短期调整与减值计提影响,但核心业务板块表现稳健,财务状况持续优化,长期投资回报与分红能力仍具吸引力。基建环保业务的“压舱石”作用、消费品业务的“增长引擎”效应、财务结构的持续改善,以及稳定的分红政策,共同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内稳经济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公司对核心业务的聚焦与优化,上海实业控股有望实现长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