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美债遭遇严峻挑战,“美联储看跌期权”却不再是万能灵药
2025-09-04 16:42:37 星期四
智通财经APP获悉,当前美国资本市场上仍弥漫着众多焦虑情绪,核心在于长期政府借贷利率飙升,而挽救这一危机难度,远大于稳定震荡的美股市场。通常而言,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是应对通胀加剧和政府债务高企的解决方案,但当前这一“药方”也可能抑制美国经济增长,并可能使税收收入问题进一步恶化。
路透市场分析师Mike Dolan认为,当前局势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灵巧应对”,而非“宽松货币”。
数十年来,股票投资者一直在谈论美联储“看跌期权”(Central Bank
Put),这是期权市场的术语,指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经济、注入流动性等方式构建政策安全网,以限制股市大幅下跌。
上世纪90年代,在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任职期间,“美联储看跌期权”的概念开始普及,且其实际效果基本与预期一致。当局总能为宽松政策找到合理依据:或是需要抑制过度的市场波动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或是认为“负财富效应”(股市下跌导致民众财富缩水、消费意愿下降)可能损害整体经济。
当时,许多经济学家与市场观察人士担忧,这种“美联储会兜底”的预期会助长过度冒险行为,事实证明,在2007-2008年银行业危机与全球经济衰退爆发前,这一担忧基本成为现实。
但此后,美联储为应对那场信贷危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采取了资产负债表扩张与印钞措施,这让“政策看跌期权存在”的观念再度抬头。
过去十年间(包括新冠疫情期间),这些举措不仅从本质上让华尔街变得“近乎无风险”,扭曲了市场正常逻辑;还使得美国政府(与许多其他国家政府一样)累积了更多债务,尤其是因为美联储一直在大量购买国债,为政府债务“接盘”。
观察今年,尤其是本周长期政府债券的表现便可知,市场似乎已对这种债务扩张模式“亮起红灯”。若是如此,或许现在该启动“美联储看跌期权”,以确保债务可控、政府具备偿债能力了,然而实际上时机仍未到,且绝非易事。

“看跌期权”并非万能
Dolan表示,债务攀升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若这是唯一的问题,那么下调政策利率或许足以解决债务可持续性的数学难题。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与过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时期不同,当前可能正面临一场美联储难以轻松化解的“危机”:美国通胀仍远高于目标水平,且许多人认为,美联储处理通胀的能力正被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政治操控”所削弱。

目前美国经济增速超过3%、信贷充足、金融环境处于多年来最宽松状态,若美联储仍按特朗普的要求,启动大规模宽松政策,那么债券市场可能不得不将“未来长期通胀远高于2%”这一预期纳入定价。
目前市场的基本预期似乎是,未来十年平均通胀率将达到2.5%。至少,这种通胀不确定性会推高美国债市的风险溢价。且考虑到在可预见的未来,财政紧缩的可能性极低,这意味着即便美联储降息,长期国债收益率实际上仍可能上升。

股票投资者所依赖的“看跌期权”,对长期债券而言无效,至少在当前环境下是如此。

与此同时,Dolan认为,降息对长期债市的潜在影响已相当明确:随着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出现近十年来最大幅度的陡峭化(长期收益率上升幅度远超短期收益率)。
此外,尽管今年欧洲多家央行已启动降息,而美联储暂未行动,但这些举措并未阻止欧洲长期名义借贷利率在本周升至十年高点。事实上,欧洲的收益率曲线如今比美国陡峭得多,而美国的通胀担忧按理说更为严峻。
一直有传言称,要解决这一矛盾,可通过双重举措:一方面施压美联储降息,另一方面让美国财政部调整巨额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多依赖短期债券(这类债券最能从基准利率下调中获益),同时减少长期债券的发行量(长期债券收益率可能因通胀担忧而上升)。
这种“扭曲操作”(Twist
Operation)或可成为一种全新且复杂得多的“政府看跌期权”,但实施时必须精心安排步骤、谨慎执行,以防市场周期性崩盘。
即便这一操作成功,也无法缓解市场的核心担忧:在整个投资周期内,通胀可能无法以可持续的方式回落至目标水平。随着风险溢价不断攀升,这一担忧可能持续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形成上行压力。对长期债券市场而言,这类“看跌期权”显得漏洞百出,难以奏效。